翻譯:Erich Sia
~譯序~
前些日子我在德國的一個知名陸龜論壇上與一位來自瑞士的龜友,針對緬甸星龜的飼養進行了廣泛的意見交流。我以圖文並茂且引經據典的方式,發表了自己對緬甸星龜的經驗和看法。沒想到我倆之間的熱烈討論,引來了德國最大的線上陸龜雜誌「陸龜世界雜誌(Testudo Welt Magazin)」主編 Neumann 女士的注意,並主動寫電郵邀請我提供緬甸星龜的圖片當作雜誌封面。這本線上陸龜雜誌從今年四月號起改頭換面稱為「龜鱉雜誌(Testudina Magazin)」,內容從原本只專注於陸龜議題,擴大至整個龜與鱉的家族。我的小緬星照片果然被主編當作雜誌的封面,想不到我一個來自台灣且名不見經傳的陸龜入門愛好者,竟然讓自己拍的照片刊登在德國一本全新龜鱉雜誌的第一期封面。
看完第一期「龜鱉雜誌」的內容後最讓我感到驚訝的是,與我進行討論的那位瑞士網友 Tibor Somlo,本身的正職其實是個耳鼻喉科教授!他也是目前在歐盟(EU)唯一能夠合法販售緬甸星龜幼體的繁殖家,而每隻幼龜要價高達 10,000 歐元,而且買家的飼養設施必須先經 Tibor Somlo 教授親自鑑定認可後,才願意出售給有意飼養的愛好者。這位醫師除了擁有 10 隻緬甸星龜進行繁殖以外,也飼養了 12 隻輻射龜並打算進行繁殖。為了促進彼此的交流並提供華語圈陸龜愛好者更多的養龜訊息,我特別向 Tibor Somlo 教授徵求國際中文版的授權,讓他的養龜心路歷程能分享給更多的陸龜愛好者。也期盼在野外可說已經絕種的緬甸星龜,能在更多有心的陸龜飼主手上延續香火,繁衍出更多的後代。
最後,應原作者 Tibor Somlo 的要求在此先提出嚴正聲明:
本文版權屬於 Tibor Somlo 所有,除非獲得事先書面許可,禁止以一切方式轉載和刊登。
The author Tibor Somlo is the owner of copyright unless there is a written agreement.
然後變成了可說已經絕種的緬甸星龜之繁殖者?
喜歡上一隻烏龜或許還能夠理解,
可是為何是一種幾乎不再存在的種類,
而這隻烏龜在原產地緬甸,
從來就沒給過 CITES 的出口證照,
何況這隻烏龜可說是最值得去愛、最聰明、最信賴人,
而且可說是最美麗的一隻陸龜?
這一些形容詞語再加上我文章的標題,
或許會讓一些讀者提出疑問。
緬甸星龜(Geochelone platynota)和背上的繁殖後代。
意外、無止盡的耐心、孜孜不倦的努力,
以及很大成分的幸運。
我對於異國和稀有動物的喜愛可回朔至兒童時期。
當我還是個少年的時候,
就對所有與人類和哺乳動物不同且多樣的生命方式,
感到特別的有興趣。
當我還是個小孩時,
就和我的祖父在萊茵河畔觀察蜥蜴,
偶而也會試著去捕抓。
後來我對稀有鳥類入迷,
甚至飼養了一隻紫藍金剛鸚鵡(譯註:這也是本文作者在德國陸龜論壇上的暱稱。)、一隻緋紅金剛鸚鵡、各種非洲灰鸚鵡,
還有我自己取名的亞馬遜鸚鵡。
除了所有會飛的或者會在地面和樹上爬的以外,
我也對魚類很著迷,
所以我在青少年的歲月裡,
不分周末每天都和魚類在一起,
雖然我也很喜歡吃魚。
到如今都還是如此。
因此我的注意力從釣魚到養魚和吃魚都有。
最近我的院子裡設置了一個大型的錦鯉池,
也多次前往日本的許多錦鯉繁殖場去參訪。
所以我能夠在日本挑選自己所喜歡的錦鯉,
然後再攜帶飛回瑞士。
錦鯉的迷人之處就在於挑戰,
因為錦鯉是一種過於養尊處優的動物,
而進行篩選的目標就僅在於錦鯉的體型大小和視覺上外觀。
所以毫不令人感到意外的,
有很多疾病威脅著此一美妙又不認生的魚類之生命,
而錦鯉也非常容易受到緊迫。
還好我自己是個醫師,
能夠自己治療錦鯉。
在必要治療或進行全身麻醉開刀時,
不會因此被嚇倒。
我對高冠變色龍和七彩變色龍很感興趣,
只可惜這些變色龍的壽命太短了只有 2 至 5 年。
由於我缺乏耐性,
始終沒真正的繁殖成功過,
況且飼養變色龍是件格外吃力的事,
而變色龍也必須公母分開個別飼養。
我在 15 年前意外遇見了紅腿象龜((Chelonoidis carbonaria),
並且一口氣就養了三隻。
紅腿象龜是我第一次飼養烏龜的經驗,
不過我對這隻陸龜的迷戀並不深,
雖然紅腿象龜很活潑也很可愛,
可是不論從美觀或個性來看,
紅腿象龜並沒有真的讓我喜歡上。
j幾年以後我買了第一批印度星龜(Geochelone elegans)的幼體,
這些幼龜從美觀來看真的很漂亮,
可是太害羞了,
況且對於和飼主間的情感關係沒啥幫助。
我們可以這麼說,
印度星龜實在太無趣了。
我正在觀察位於緬甸的一個保育中心之緬甸星龜繁殖後代。後方是受 10 公尺高鐵絲網保護的緬甸星龜飼養區。
有些烏龜的外表很不吸引人,
但或許在出現時會令人感到較有興奮的感覺,
例如紅腿象龜;
另一些烏龜雖然很漂亮,
可是情感的表露特別的少,
例如印度星龜。
在一次偶然的機會裡,
我認識了一位瑞士的印度星龜繁殖家,
那是一位醫師同事,
他爸爸擁有一隻極為稀有、美麗動人、非常活潑且輕信人類的烏龜品種。
同事告訴我這隻烏龜叫做緬甸星龜(Geochelone platynota),
而他爸爸是少數擁有龐大數量這種動物的人士之一。
於是我盡一切的力量去找尋文獻,
並閱讀了所有和緬甸星龜有關的文章,
然而相關資料真的不多。
全世界大概有 15 份文獻,
其中有一本由美國 Fife 所寫的星龜專書,
雖然主要是談印度星龜,
書中也提到了緬甸星龜。
我全神貫注看完了所有關於棲息地、氣候區、生活方式、繁殖和養育方面的內容,
(譯註:Fife 書中的緬甸星龜分布地圖畫錯了。)
尤其是我發現了,
有關這隻幾乎已經絕種烏龜之可靠資料非常的少。
也就是那位擁有許多隻緬甸星龜的人士,
可惜遭遇到了挫折。
這位緬甸星龜擁有者想保持低調,
也不想認識我。
很顯然因為他兒子也透漏了,
他好幾年來只繁殖出極少數的緬甸星龜後代,
所以他也不想把緬甸星龜出讓給別人。
由於這次與瑞士境內緬甸星龜擁有者的接觸失敗了,
於是我將觸角伸向了國外。
我用電郵與緬甸駐日內瓦的總領事館連絡,
也寫信到仰光的緬甸 CITES 機構,
還有緬甸的政府當局。
但所有詢問的結果都一樣:
緬甸方面完全無任何回應。
緬甸星龜繁殖後代的冬季飼育槽。
我的興趣就越高。
想要擁有緬甸星龜的想法,
已經讓我著了魔。
我向全世界寄出了電郵,
與動物園、繁殖場和保育機構聯繫,
但總是得到相同的成果:
毫無希望透過合法管道買到一隻或更多的緬甸星龜。
幼龜都不可能了,
更別提成龜了。
有一天我打算再買一隻印度星龜,
以便增加計畫中的繁殖族群數量。
印度星龜的漂亮幼體,
在瑞士很不容易買得到。
透過許多輾轉途徑,
讓我找到了瑞士法語區的一個爬蟲大盤商。
我以電話向他詢問印度星龜的繁殖後代,
他提供了更多的協助讓我感到很滿意。
我於是又隨口問他,
是不是可能也有緬甸星龜,
得到的答案很令我震驚。
他說:「有。」
在驚訝和高興之餘,
我變得緊張兮兮的。
我繼續追問,
那是不是幼體?
總共又有多少隻?
我對能夠繁殖的成體也有興趣,
他那裏是不是也買得到?
他更進步令我吃驚的答案是:
他有數量不少的緬甸星龜成體要釋出。
我再也受不了了!
我絞盡腦汁找遍了整個地球,
就是沒有任何地方有希望得到一隻緬甸星龜成體。
如今遇到的是這樣的驚喜。
距離我只有 150 公里遠的地方,
就有一個爬蟲專家他有數量不少緬甸星龜成體要釋出。
事實上我之所以能在瑞士購買緬甸星龜,
是件特別有趣的事,
因為瑞士並不屬於歐盟(EU),
不適用必須符合 CITES 標準的相關法規。
我接下來的問題當然是:
這些動物是合法的嗎?
否則的話我是不考慮購買的。
我完全拒絕不合法的動物,
繁殖這些動物也毫無意義。
因為就算繁殖成功了,
也從來沒人有機會將繁殖的後代拿出來見人。
下一個驚喜緊接而來,
這位才聯絡上沒多久的先生在電話的另一頭說:
「這些動物當然是合法的。
他們好幾年前就在伯恩(Bern)的保育機構註冊了。」
他可以隨時透過郵寄方式把文件寄給我,
讓我自己到伯恩保育機構內的有關當局去做調查。
正在產卵的母緬甸星龜。
這位友善的爬蟲大盤商沒給我答案,
而是反問我,
這些動物對我的價值在哪?
我告訴他一些原因,
而我倆在電話上有一致的看法。
我們敲定了見面的時間,
我當下把和病人看診的時間延後,
並取消當天下午的門診時間。
然後我就開著一輛小箱型車到爬蟲商那裡去。
到了那裡讓我真的啞口無言了。
在兩棟大型的建築物裡,
是來自全世界想像得到的各種爬蟲類,
況且都照顧得非常好。
都是合法並且註冊過的,
而且飼養的狀態都好到了極點。
然後這家爬蟲商的擁有者引領我到旁邊的一個建築物,
現在我第二度啞口無言了:
在我面前的是 14 隻緬甸星龜!!
漂亮極了,
絕大部分是成龜,
很顯然是在最佳的健康狀態,
而且照顧得很好。
我最原先的構想是,
買兩隻公龜和兩隻母龜就好。
可是當我見到了這些所有的絕妙動物,
我的心裡很明白了,
這裡提供了我一次大好機會,
而且是這輩子不會再有的。
要嘛就現在,
否則就不要。
我立刻決定買下所有紋路漂亮的成龜,
總共有六隻母龜和四隻公龜。
我們達成了交易,
然後我把自己的小箱型車裝滿了價值不菲的貨物,
這是我所能想像的最貴物品。
話說,
我和這位爬蟲大盤商後來成了很要好的私交,
大約過了兩年以後他向我透露,
他賣給我的那十隻緬甸星龜,
原本是我那位醫師同事的爸爸所擁有的,
他把整批緬甸星龜都出讓了。
胚胎開始形成(桑葚胚期)。
回到家裡當然遇到了一個問題:
我要怎麼飼養這些烏龜?
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
我家客廳裡坐著 10 隻大烏龜瞪著我看。
我首先在客廳內建了一座暫時性的飼養區,
因為當時已經九月底了,
由於戶外的溫度已經很低了,
不可以放養在戶外。
我當然也完全還沒準備好飼養這麼多數量的烏龜。
別忘了,
這些母龜的體重介於 3.5 至 5 公斤,
而公龜體重則介於 2.5 至 4 公斤。
現在我遇到了最大的挑戰,
再來該怎麼辦?
在短暫思考以後我很清楚了,
這些動物一定要有所貢獻,
也就是繼續延續此一稀有品種。
這對我來說的意義就是:
繁殖!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