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非洲大陆的分布相当广泛,
那么体型庞大的豹龟,
如果能知道其活动范围,
对于豹龟的保育或饲养而言,
都将有很大的帮助。
南非的学者 McMaster 等人于 2009 年发表了一篇很有趣的文章,
或许可以当作豹龟爱好者的参考。
研究人员针对南非境内某地区的豹龟,
进行了每日移动距离和活动范围的调查,
期使为豹龟的保育生态提出合适范围的参考。
毕竟至今并无很明确的数据能告诉我们,
陆龟实际的活动空间到底有多大。
通常而言,
陆龟的活动空间比实际的生理需求来得大很多,
而且彼此间有很大的重叠性。
除此以外很多研究发现:
干旱地区陆龟所需的活动范围,
也比雨林地区来得大;
而干燥地区的陆龟密度,
也比潮湿地区的来得大。
总总迹象都显示,
这些差异其实是和食物的取得是很有关联的。
南非研究人员这一次,
打算要了解不同环境和性别的豹龟,
其四季的活动范围是否有所不同。
是面积广达 315 平方公里的非生态保护区内。
此地区的植物相主要是矮灌木草地,
年均雨量很低(200-400 mm)且主要集中在夏末与初秋。
春夏两季的气温介于 5 至 39 度,
秋冬两季的气温则介于 26 至零下 5 度。
这次研究的豹龟总共有 36 只,
其背甲长度平均为 40 公分,
其中有 8 只母龟和 6 只公龟身上安装了遥测信号发报器,
另外有 14 只母龟和 8 只公龟则无安装遥测信号发报器。
研究结果发现,
所有豹龟的每年平均活动范围为 205.41 ± 45.57 公顷,
不过有 86% 的无发报器豹龟之活动范围小于 100 公顷,
这很可能是因为遥测信号发报器更能精准的提供豹龟的实际移动所致。
此外从活动范围的变化来看,
最能影响豹龟活动范围的因子是季节,
豹龟在冬季的活动范围明显的小于夏季。
母豹龟最大的活动范围是在夏季,
而公豹龟的最大活动范围则是在春季。
不论公母豹龟在冬季时活动范围都最小,
有些个体甚至在冬季时都不活动。
至于活动范围的重叠性则是呈现很大的差异,
看不出豹龟有真正的领域性。
大草原的豹龟年均活动范围为 160 公顷,
灌木林的豹龟年均活动范围为 106.4 公顷,
森林地的豹龟年均活动范围为 26 公顷。
不过要注意的是,
上述的数据并非透过遥测信号来纪录的,
因此豹龟的实际活动范围很可能会再大一些。
南非的学者发现,
影响豹龟活动范围大小的最可能因子,
其实是食物的多寡造成的。
因生植被差异所导致的活动范围变异,
除了豹龟以外,
赫曼陆龟(Testudo hermanni)也有这样的情况。
此外不同性别的陆龟活动范围,
也会因品种不同而有所差异。
本研究发现母龟在夏秋的活动范围大于公龟,
但在冬春两季的活动范围则显然比较小。
母龟的全年平均活动范围大于公龟的,
目前记录到的还包括地鼠穴龟(Gopherus polyphemus)和德州穴龟(Gopherus berlandieri);
四趾陆龟(Testudo horsfieldi)的公龟则因为要维护势力范围的关系,
在活跃季节时的活动范围反而是小于母龟的。
至于季节性的活动范围变动,
也在埃及陆龟(Testudo kleinmanni)和亚达伯拉象龟(Geochelone gigantea)都有类似的行为。
个体之间的差异非常的大。
但整体平均而言,
比灌木林的豹龟移动距离大很多,
灌木林内的公豹龟平均每日移动距离为 92.61 米,
母豹龟的平均每日移动距离则为 76.97 米。
最值得注意的是,
有些豹龟个体在冬季甚至是不移动的。
很可惜的是,
本文的研究学者并未说明,
寒冬时的豹龟只是暂时性的停止活动,
或者也有类似进入冬眠的状态的可能?
不过如果由同一作者的另一篇豹龟研究论文“豹龟的藏身地点与体温调节”一文来看,
豹龟在寒冬时应不至于进入冬眠的状态,
而仅是大幅降低新陈代谢的速率而已。
无论如何,
本研究指出豹龟其实能适应多种不同的环境,
并且针对食物的需求进行必要的每日移动。
这意味着豹龟在野外并非乱吃一通,
大草原内的许多青牧草(Grass)显然并无法满足豹龟的营养需求,
或者说根本就不太爱吃,
所以不得不走很远的路去找食物。
况且本文研究的对象乃是长度达 40 公分的大型豹龟,
也就是较能有效利用青牧草营养的体型,
这对于老爱逼陆龟吃牧草的饲主而言,
是个很值得借镜的资料。
除此以外,
南非野生豹龟在寒冬中甚至完全停止移动,
也就是停止进食且代谢率降至了最低点,
这对于豹龟的生长调节具有很重要的影响,
例如成长过速不会发生在南非的豹龟身上。
这样的讯息对于老爱在冬天烤乌龟的饲主而言,
或许是该检讨加热灯泡的使用时机和频率了。
因为至少本文很明白的告诉我们,
豹龟并没那么怕冷!
参考文献:
McMaster, M.K. et al (2009): Home Range and Daily Movement of Leopard Tortoises (Stigmochelys pardalis) in the Nama-Karoo, South Africa. Journal of Herpetology 43(4):561-569.